幾天前,看到了一個創業人在匿名社群裡發文:「我已經有5萬粉絲了,但不知道為什麼難以反應在收入上,每天都在跟下個月的營收拼命。」
我看了他的帳號,內容做得很精美,互動率也不錯,但確實變現困難。即使我是一名受眾,我也絕對不會想跟他做價值交換,更不知道能從他身上得到什麼需要付費才能擁有的價值。
這是一個殘酷的事實:大部分人把個人品牌當成了表演,而不是事業。
在輔導了300+位以上個人品牌過程中,我發現許多人之所以有很好的東西,但卻沒有辦法有穩定他們人生和事業的正營收,關鍵就在於:從一開始就用了完全不合適賺錢的思維模式。
迷思一:花太多時間經營社群,卻不知道自己在賣什麼
很多品牌經營者都有一個迷思:我必須先培養一定數量的受眾,才能轉化成收入。
於是,跟著最新流行演算法寫著演算法才會喜歡的東西、不停的學習新的技能,從短影音、開Threads、內容盈利,什麼都不錯過,提供大量免費資源。每天花8小時製作內容、回覆留言、研究演算法,最終因為時間有限,活成了一名社群小編。
結果呢?粉絲是有了,但收入卻始終沒有起色。
真正賺錢的品牌經營者,他們從一開始就在思考一個問題:「我的受眾願意為什麼付費?」
我旗下帶的一名創業人,他是一名財務規劃師,IG只有8千粉絲,但月收入穩定在30萬以上。為什麼?因為他的每一個粉絲都是有理財需求的上班族,都有明確的付費意願。他不追求病毒式傳播,而是專注在吸引「對的人」。
因為有明確後方承接的付費服務,因為擁有清晰的商業模式,因此他能明確掌握社群作為「擴大器」的要領:每週分享一個理財案例,說明不同收入階層的人應該如何配置資產,每篇貼文都能帶來2-3個諮詢預約。
迷思二:停留在展示思維,沒有切換成解決問題思維
這也是多數個人品牌會面臨到的困境,但確實是很容易就陷入,畢竟個人品牌就是以個人,或個人作品為核心,因此,要從創作者到經營者,常常都會忘了要切換腦袋。
導致許多人建立了個人品牌,卻只是在展示自己有多厲害。
但人們不在意你,人們只在意他們自己。
如果今天我們的品牌只是一味的曬成績、曬生活、曬專業知識,把社群當成了個人履歷表,或Google Drive。「XXX證照師」、「達成XXX里程碑」、「會XXX最新技能」…這些內容看起來很專業,但對受眾來說毫無價值。
受眾不關心你有多厲害,他們只關心你能幫他們解決什麼問題。
真正賺錢的品牌,都是從受眾的痛點出發。他們會問:「我的目標客戶現在最頭痛什麼?那我能如何告訴他,我能提供他解決方案。」
迷思三:覺得要先免費提供價值,才能銜接收入
很多人以為做個人品牌就是要一直提供免費價值,吸引粉絲關注。
這個策略沒錯,但問題是很多人停在這一步就不往下走了。他們把所有精華都免費分享,恨不得把畢生所學都倒給受眾。結果培養出一群習慣免費的受眾,一提到付費就跑光光。
最重要的是,受眾對你的理解,就不會是一個需要付費的品牌。
我見過一個做投資教學的創作者,把完整的投資策略、選股方法、風險控制技巧全部免費分享。粉絲們都說他佛心,但當他推出付費課程時,轉換率卻不到1%。為什麼?因為受眾覺得免費內容就夠用了,幹嘛還要付費?
聰明的品牌經營者會設計「價值階梯」。從開始提供免費內容的第一刻起,就知道目標是為了銜接後方的付費服務。就像餐廳會提供免費試吃,但不會把整道菜都讓你免費吃完。
舉個例子,如果你是做時間管理的,免費內容可以分享「為什麼你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」,但完整的時間管理系統、工具使用方法、個人化調整策略,這些就應該放在付費內容裡。
迷思四:沒有長遠的獲利模式,一直在開發新產品
最重要的是,你要把個人品牌當成一門生意來經營。
這意味著你需要清楚的商業模式:你的產品是什麼?你的目標客戶是誰?你的定價策略如何?你的銷售流程怎麼設計?
我看過太多有才華的創作者,內容做得很好,但完全沒有品牌長遠商業模式建立的思維,導致今天賣課程,明天賣書,後天又想做諮詢,沒有一個清晰的商業主線,受眾也看得亂糟糟。
這樣自然對受眾的成長沒幫助,他們才真的會覺得你在割韭菜。
但如果你知道如何透過你的專業,有完整藍圖的協助你的受眾提高價值,那麼你的品牌就會很自然地在提供價值&商業變現之間找到平衡。
因為一個經營者會知道「只有賺到錢,善待自己的時間和能量,才能持續提供更好的價值。」
真正賺錢的個人品牌都在做什麼?
成功的個人品牌經營者,他們都有幾個共同特點:
- 他們商業模式是長期的,不是想到什麼做什麼
- 他們的方案,都是圍繞相同受眾的問題展開
- 他們有3-5年清晰的品牌藍圖&價值階梯
- 他們理解能量守恆,有好的收入才更能創造價值
而95%以上的他們,絕對都有與自己合適的商業顧問合作,來去補齊一人或小型創業會遇見的盲點。
當你能夠持續為特定群體解決問題時,賺錢就會變成自然而然的結果。個人品牌不是表演秀,而是解決方案的載體。
你的專業值得被付費,你的時間值得被善待。